第2个回答 2012-03-27
毕业生必读:如何成为求职场“稀有物”
万学教育
最近几年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的声音,都普通反映大学生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物以稀为贵”,数量多了自然在价值上可能会有相应的贬值。但是是不是因为扩招导致的大学生的质量和含金量下降呢?那所谓的大学生质量又是指的什么呢?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又该如何摆脱这种“悲惨”的结局呢? 原希望集团西南区营销策划部渠道高级主管方铭洋老师应该有着切身的经验,也比较有发言权。因为方铭洋老师在毕业的时候曾在与全国名校优秀毕业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多个五百强企业offer,而在万学教育职业能力培训课程上,方铭洋老师也对此问题有过精辟的解释。
扩招后大学生数量成爆炸式增长
早在1999年的时候,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宋德民介绍,全国高校扩招了48%,其中,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人扩大到159万人。在大规模扩招的决定出台前,本来已经有一个扩招计划,即增扩普通高校22万人,但国务院立足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作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
但当时的大发展也带来了高等学校办学资源的全面紧张,教学管理压力巨大,由此引发的另一些问题也接踵而来:扩大规模的辅助性政策和措施跟不上,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的约束成为高校稳定问题的新因素;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等。所以后来教育部表示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在这之后放慢了扩招的幅度,减少到4%,3%。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2005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比1998年提高了11.2个百分点。当年全国普通高校(全日制)招生504万人,是1998年的4.7倍。“十五”末期,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6800万人,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已达到世界第二。
政府数据显示,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按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年内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而在2007年,高校毕业生已达到495万人。
到了2011年新一轮的毕业大军和2010年的未就业大学生将又一次汇合,数量之大压力之大不言而喻。经济学家胡鞍钢认为,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高失业所带来的挑战。
就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从零工资就业、名校生养猪论、港校报考热,到疯狂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技校回炉、教育部严查就业率造假,无不体现出知识型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由此,反思高校扩招的声音也逐渐升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6月毕业的630万大学应届毕业生和2009年没找到工作的200多万往届大学生一起涌入人才市场求职竞争,竞争极其惨烈。2010年6月毕业的630万大学生中,到2010年10月底还有至少300万还没有找到工作;而已经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中至少160万的工作职位相当于中学生直接就业的职位,也就是至少460万大学生陷入了就业十分艰难的状态。总体情况就是所有职业能力不能达到前20%优秀程度的大学生,一毕业就会成为非常无助、非常弱势的社会底层。
ACT方铭洋老师表示,对于高校扩招的争议一直不断,比如从1999年扩招开始卷入贷款风潮中的高等院校,2008年陆续迎来还款高峰。厦门大学教授邬大光的一项调研表明,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0亿元—2500亿元。政策上的转向,使银行警觉,加速了对高校的贷款规模的收缩,个别学校出现了银行逼债的现象,一些大学开始通过土地置换筹资还贷。虽然麻烦不断,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是无力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做到的只有在大学期间迅速提升职业能力,这个的意义超过了一切其他任何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