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化合物的毒性于1000多年前在中国就已有记载。但用于防治真菌为害的最早记载应该是公元304年中国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所述的“铜青涂木,入水不腐”,即用碳酸铜处理防止木材腐烂。法国Prevest在1807年的一个偶然机会,发现铜和石灰的混合物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到了1882年,Millardet研究和使用了硫酸铜和石灰的混合液(波尔多液)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开始了杀菌剂及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研究的历史。目前生产上常见的铜素杀菌剂有波尔多液、王铜、碱式硫酸铜、氢氧化铜、氧化亚铜、硫酸甲氨络合铜、丁戊己二元酸铜、8-羟基喹啉铜等。
铜制剂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制剂释放的铜离子浓度。但要特别注意的是较高浓度的游离铜离子对绿色植物也有很强的毒性,故一般水溶性的铜盐不能直接喷施于植物上,而是加工成难溶性的铜盐。这些难溶性铜盐喷施到作物表面以后,在植物体分泌的有机酸或呼吸放出的二氧化碳与水形成的碳酸作用下,可以逐步分解,缓慢释放铜离子起杀菌作用。
然而,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植物呼吸作用加强,分泌有机酸的量加大,在植物表面的酸性物质成倍增加,加速铜盐分解,释放过量铜离子,或者遇到碱性物质,例如在使用碱式铜盐前后一周内使用碱性的石硫合剂等,铜盐在碱性条件下溶解度增加,也会过量释放铜离子。铜制剂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如果原料质量低劣或比例不准确,会导致产品本身存在多余的水溶性铜盐,配制的药液中游离铜离子过多。因此,高温、高湿和前后使用酸、碱性化合物,或使用劣质碱式铜盐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药害。
在对Cu2+特别敏感和比较敏感的植物上,一般不能施用铜素杀菌剂。
由于铜制剂消耗珍贵的工业原料金属铜和大量使用含铜杀菌剂会造成重金属残留及环境污染,含铜杀菌剂已逐渐被有机合成杀菌剂所代替。
此外,应该注意的是一些果园长期使用铜制剂还会诱发螨类猖獗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