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怎样搞好小学生德育工作

如题所述

社会上流行的一条规律:孩子如果品德不好,根源在家庭、表现在学校、危害在社会。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完成学生良好品德形成这一艰巨的任务。那么,在这样一种德育网络下,采取怎样的方式才能真正取得小学生德育的最佳效果呢?我认为:从细节入手,随时关照他们在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的细节,并通过各种细节,引导他们对道德现象进行切身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其行为的优化,应该成为小学生德育的最佳途径。现在摘录学校教育的部分。
学校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因此,学校是学生德育的主要阵地。教师要时刻保持一份教育的敏感性,用一种审视的眼光来对待每一个教育细节,并且随时创设一个个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教育细节,让学生在这样无数个细节的处理中不断修正自已的行为,从而健康成长。
其一,将德育工作渗透在每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渗透可以说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每一个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无论你任教什么学科,都应该将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利用课堂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品德教育。细节悄无声息地隐藏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又随时随地在教学环节中产生与消融,任何正确的教学活动,都能使学生沉浸在教师创造的审美情境里,受到美的感染和激动。教师应积极探索德育渗透的内容和时间,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让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努力寻求成功的快乐、收获的乐趣。
其二,形成良好的校风,让学生在每一个学校生活细节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和感染。形成良好的校风,首先必须建立起一个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生活其中,而且心甘情愿地为它服务、为它争光,并与之欢乐与悲伤共存,从而产生一种生机勃勃的愉悦感。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源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理认同所产生的"爱"的互通,教师的爱,尤其是 班主任老师的爱是启迪学生心扉的钥匙,是鼓励学生奋进的催化剂。因此,班主任要通过一个一个小小的生活与学习关照,包括学生的吃饭、住宿、困难等方面问题的关照,力争使各种心态、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对他(她)们的“爱”,从而通过一个一个小小的进步来认识到自己的成长,体验到成长的快乐。班级中同学之间的爱更能使学生产生责任感和自觉性。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许多为班集体服务的机会,并及时得到集体的认可。哪怕只是一次出色完成的作业,一种礼貌行为,一次集体活动中的突出表现等,都得到及时的集体肯定,久而久之每个人都爱学校、爱同学、爱老师,关心和帮助周围的人,同时,每个人也得到了别人的关心、爱护和帮助,这种付出爱也得到爱的精神境界,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向上。
形成良好的校风,还必须建立严格的日常德育规范,让学生在规范的德育环境中学会自律,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过去的德育工作中,有的学校认为只要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告诉给学生,学生就会拥有这些美德,遵守这些规范。然而,他们不知道德育中除了“知不知”外,还有“懂不懂”、“做不做”的问题。如果孩子对此并不能真正领会,就不可能将其转化为自觉行为。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严格而具体的管理制度,如《学生一日行为规范》等,将学生的日常行为纳入管理规范,将从严治校具体化、规范化,让学生明白到底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过程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上,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