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堂里,经常听到老师说:你们分组讨论讨论。可不到5分钟,老师就让学生集中(担心这节课的内容完不成),更多的情况是老师不反馈小组讨论的情况,而按预设的教学程序往下走。可以说,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并无讨论的本质,体现不出讨论的价值。小组讨论的时候,老师应该不是在等待,不是在观望,更不是干自己的其它事情,而是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亲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新课程提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使学生“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作为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如何有效的组织小组讨论呢?谈谈我的做法。
一、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化分工
小组讨论中学生经常存在着只顾自己发言,不关注其他学生讨论的现象。一些学生不参与议讨论而在“闲聊”,始终未进入讨论状态。
针对这种现象我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等因素,实行小组角色分工。如一个讨论小组选出小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领头雁”,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我们要对小组长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带领小组进入角色,开展合作,增强小组竞争力。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把权利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小组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每个成员发言的要点,老师进行检查;报告员负责将小组讨论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这样让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我还经常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转换,这次讨论的报告员有可能就是下次讨论的记录员,这样,他们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角色,全面锻炼能力。
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全班交流,我都要求学生注意倾听,我要求学生记录别人的发言要点,有时叫学生起来复述别人发言的要点或对别人的观点作出评论。这样学生就会投入其中了,不会发生“闲聊”等现象。
二、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和参与讨论的时间
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由于时间限制,没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要求学生讨论;有时合作未能深入,教师已要求每组派代表汇报,草草收场,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发言,从而丧失讨论积极性。
我认为在小组讨论之前,要给每个学生预留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准备发言,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按讨论题目写出发言提纲,这样在进行小组讨论时,他们就会有话可说了。试想: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怎么能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呢?
在讨论和汇报成果时,我采用多种方式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确保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议论,让每一个小组都能将本组讨论的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只要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和参与讨论的时间,自然就能讨论出深度,讨论出成果,讨论出积极性。
三、注意小组结构形式的多样化。
学生知识层次的差距,参与的积极程度不同,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在我们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与小组之间往往是按座位就近搭配分组,很多老师还特别注重好、中、差搭配结合,这样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往往就不是一个平等的关系,而是一个依赖的、主从的关系,即知识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就成了小组的主帅,自觉不自觉地包办了一切,代替了一切。而那些学习困难生也就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陪衬、附庸,甚至一言不发,即使发言,不是语无伦次就是不着边际,这样的合作学习效果肯定是最差的。
在教学中我采取多种形式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如结构分组:以座位前后左右为一组,它适合小型的分量不重的学习任务;自由分组: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它适合选择多种内容的活动学习;同质分组:分好、中、差生组,它适合分层教学,针对好、中、差生的程度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学习任务;异质分组:优、中、差生混合编组,它适合优生带动差生。
四、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的角色应是一个引导者与合作者。首先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在提出探究的主题时,一定要选择有可探究性的、能探究的问题,如果题目简单大部分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完成的,就无须小组合作,如果问题太难,又或太难操作,会让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与信心。教师还应当给小组合作探究提出合作的学习目标和对这次活动的建议,目的是引导启发,提示合作的流程,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其次,要使小组合作真正有成效,教师除适时的组织、引导外,还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走到学生中去,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在内容,时间,学生的情绪等方面,适时进行调控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都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平等的态度,既不能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要适当时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给学习困难的同学一点提示,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在讨论中,教师要特别对那些平时不善言谈、不合群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老师可有意识地把焦点引向这些弱势群体,这样一来,小组合作交流的中心就自然地转向弱势群体,从耐增强了这些学生们的自信心和合作乐趣,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