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学习,往往是因为缺少兴趣。但是,为什麼孩子会对学习没有兴趣呢?孩子是在学习和探索中成长的,对於一切的未知他们都有著天然的兴趣,他们本来是充满好奇、兴味盎然的,究竟是从什麼时候开始,他们变得磨蹭、懒散、消极、被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到哪里去了呢?
大家几乎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只要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兴趣,他就会不知疲惫,勤学不止。就如有些孩子玩电子游戏,他可以不吃不喝、废寝忘食、连续作战。尽管这样让他们体力、精力消耗很大,但他们仍然著、苦熬著。为什麼?兴趣!除了兴趣以外,他们还有一个目标。因为游戏的设计者几乎无一例外地为游戏设计了关卡,设计积分,设计奖励。过一关会得到一些相应的奖励,积一定数量的分数,也可以拿到一些奖励。在这些奖励的诱惑下,孩子们才一关一关一打,一分一分地积,然後好得相应的奖励,得到了这一关的奖励,还期待著下一关的奖励,因为每过一关,都会有不同的奖励,过关难度不断加大,得到的奖励也越来越好。失败了,也没人指责、批评他们,只要回过头来,重整旗鼓再战即可。没有任何的时间或空间的限制,随心所欲。
而由此反观,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就全然不是这样了。
1.讨厌学习。不喜欢上课,上课无成就感,无抱负和期望,无求知上进的愿望。
2.焦虑过度。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学习不好觉得丢面子。
3.注意分散。学习兴趣缺乏会使注意涣散、兴趣转移,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因而对学习以外的事反而兴致勃勃,不惜花时间,常常喧宾夺主、主次颠倒。
4.厌倦、冷漠的情绪。
5.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
6.学习无目标无计画。完全表现出对学习缺乏动力和兴趣。
那我们不禁疑惑了,为什麼会怎样呢?原因是怎麼产生的?
一、缺少奖励,过多责罚
现在的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几乎都是求全责备。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就要完成作业,接受考试,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往往要给予他们以各种各样的评价,不管是分数,也不管是等级都一样。而老师和家长几乎是同时依此对孩子提出要求。比如:孩子得了60分,大人们就会说,60分不行啊,应该达到70分;孩子得了70分,大人们仍然说,70分不行啊,应该达到80分、90分;孩子都得了99分了,可大人们还是说不行啊,应该达到满分;就是孩子达到满分了,大人们仍是说不能骄傲啊,要科科都达到满分,而且还要保持住。如果哪一次考试出现一点失误,有某个学科没达到满分,家长、老师就会严厉地批评,大加指责:“怎麼搞的……”如此,孩子们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家长都不可能像他们在虚拟游戏中获得这样那样的奖励,任何成就感都没有。即使是原来有的学习兴趣,渐渐地也就消失了。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在没上学之前,他们看见别的孩子背著书包上学,很是羡慕,自己也非常渴望上学,他们会整天地磨著大人给他买书、买笔、买纸、买书包。那时他们会整天煞有介事地拿著书读,而他们可能还不知道书的意思;或者整天拿著笔在纸上涂鸦,尽管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在写什麼。可他们一旦上了小学,便渐渐地不再爱上学,不再爱读书,不再爱写作业了。而且随著年级的增高,知识难度的增大,作业量的增多,他们甚至越来越讨厌学习或是逃避学习了。
二、家长老师总觉得所有的学生对所有的学科都应该有兴趣
作为老师,作为家长,他们知道不管学校开多少学科,作为学生都应该学好学会,很多学者专家也论述,只要教师在课堂上把课上好,上得有艺术性,学生就会有兴趣。其实这根本就不现实。一方面,教师队伍那麼庞大,要想要求所有教师都成为教学艺术家,都能把课上得那麼有兴趣,就像要求所有的公务员,所有的党员干部都不贪污腐败。就像要求社会所有成员都不犯错误一样,是不可能实现的。另一方面,从小学到高中,学校开设的课程科目很多,这些学科,有自然科学的,有社会科学的;有宏观的,有微观的;有记忆型的,有操作型的;有重形象思维的,有重逻辑思维的……如果让所有学生对所有学科都产生兴趣,那可能吗?即便是那些高考状元,也不一定做得到。
那麼为什麼某年的中高考中都有那麼一些学生各门功课都非常优秀呢?我觉得这有几个方面的因素。
(1)智力因素。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智力因素是让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先天的、生与俱来的。尽管他的比例不是很大,但我们必须认可,这些智力超群的孩子确实是学什麼都很轻松。
(2)明确的学习目标,让他们学习更有动力。我们的大多数孩子没什麼奋斗目标,但并不是所有。有奋斗目标、有理想的孩子是有的,他们有动力、有定力,受外界的因素影响小,他们就像痴迷游戏的孩子,而勤奋学习,再加上正常的智力水准,他们就可以成功地学好各门功课,且成绩优异。
(3)责任与压力,有些孩子因家庭、社会等周围因素的影响,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会产生一种责任,有的是外界的压力,他们或坚守著这份责任,或顶著这些压力,在学习这条坎坷的小路上奋力拼搏,忘我攀登,上下求索,苦苦煎熬,最後,以各门课程都十分优秀的成绩示人。但他们的内心可能是苦不堪言。
不过,不管怎样,这都是少数,而更多的人是喜欢这个,厌烦那个。这种喜好也不完全是因为老师教学是不是有艺术性。有的是天性,有的是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有的是亲戚、朋友的作用。这些是不乏先例的。比如傅雷的儿子傅聪。三四岁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对音乐的天赋,後来经过勤学苦练,终成为顶级的钢琴演奏家,但他并不是所有的学科成绩优异。还有些体育明星,他们对竞技体育方面有特长,但学科知识并不一定很强;对这种运动项目见长,并不是对所有运动项目都见长。有些艺术大师,往往对其它无关学科一点都不喜欢,甚至成绩很差,等等等等不胜枚举,所以说,老师、家长也不可能用什麼手段让孩子们对所有学科都保持相同浓厚的兴趣。
三、缺乏吃苦精神,知难而退,见硬就缩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即便不是独生子女,家中也不会有太多的孩子,家庭条件优裕,隔辈人的宠爱,所以这些孩子就如温室里的秧苗,大多经不得风雨,吃不得苦累,知难而退,见硬就回。而学习偏偏又是个苦差事,即便教师都是教学艺术家,上课的时候,学生们可能会学习兴趣浓厚,可能是听懂了、学会了,可是这并不够,并不能说考试成绩就能很优秀,它还需要课下的巩固,需要做作业,做练习。老师和家长都不可能替代他们。而不少的学生往往在这个时候就烦了,本来也知道做什麼,该怎麼做,可就是不肯做、不愿做。这样,久而久之,就是有兴趣也不可能有成绩。特别是现在,由於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常常是把成绩放在第一位,甚至是唯一手段,所以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考核分,就以简单的手段来提高学生成绩,多留作业、练习,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生往往选择“逃避”,抄作业、抄答案,为完成任务,毛毛草草,乱写乱画,应付了事,还何谈学习兴趣。
四、孩子们心里没有目标
孩子们在玩游戏的时候,他们知道要过关,他们知道过了关以後可以得到奖励,他们就是为了这些目标而狂玩不止。而现在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却没有任何目标。学习要学到什麼程度,考试打多少分,有什麼用,为了什麼,他们不知道。因为不管怎麼样,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初中都是想上就能上,没有竞争也没有淘汰。然後初中升高中,虽有重点和一般的区别,抑或是考不上任何一所高中,他们也不怕,因为他们都知道,从小到大,他们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只要自己想上学,家长就会出钱让他们上。大学亦是如此,因为本科、专科的大量扩招,现在只要花钱,二百会左右就可以上大学,所以,只要孩子想上,家长就会出钱、出力,来满足孩子的愿望。就算是什麼高中、大学也上不了,他们也仍然不会有什麼顾虑,照样吃,照样玩儿,一切家长都会管的,实在不成,种地、打工、做点小生意,出路很多,总能活得下去,成人已经给他们做出了“榜样”。所以在他们心理,就是“盲人骑瞎马——凭命由天。”
少不更事的时候,就这麼推著往前走,到了小学高年级或上了初中以後,孩子越来越成熟了,也渐渐进入青春期,青春期的躁动,让他们对异性渐渐产生好感,萌生恋爱的念头,并且学著青年人的样子,用花钱、打扮、动粗等各种手段来显示自己的强大或“帅”。同时,他们对周围的瞭解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透,对家庭、社会的各种“游戏”规则也揣摩得差不多了,吃喝玩混,大人所有的缺点他们都学,可大人的所有优秀点他们都看不到。所以学不学习,守不守纪律,在他们来看都满不在乎,把不受约束,无政府主义看成是“自由”和“快乐”。这种错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导致他们不去研究学习,而转向学习以外其它事情。这其中,可能也会有那麼一些学生想改变一下自己,可是因为基础太差,再加上原来的朋友们的冷嘲热讽,他们也就不得不又回到老路上来,想回头也回不来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也没有了让他们重头再来的机会。
五、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
很多时候,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是没有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造成的。由於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只能靠死记硬背、题海战速的方法来学习、来应付考试,如此方法在孩子低年级的时候,由於内容少、课业压力小还足以应付考试,但是到了高年级问题就出来了。由於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随著慢慢升入高年级,学习内容不断的增加,课业压力也越来越重,孩子开始感到学习越来越吃力,明明很努力了,可是成绩没有上去不说还呈逐渐下滑趋势。一次次的努力却换来一次次的失败,孩子的心中充满了挫败感,成就感的缺失导致了孩子对学习渐渐地失去了兴趣。
那麼家长该怎样去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去产生学习的兴趣呢?
第一,使孩子获得成就感。
兴趣总是和成功连在一起的。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使他尝到成功的滋味。家长要耐心引导,具体帮助,使孩子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乐趣。如孩子的数学好但语文差,做功课时,安排他先做数学,然後才做语文。如果程式相反,一开始就碰到了困难,後面的就没心劲了,不但语文做不好,连数学也难取得进步。指导孩子做作业时,先让他做一些简单的题目,肯定他的微小进步,表扬他某一方面的成功,使其增加信心,然後再让他做些较难的。一旦孩子获得了成就感,就会慢慢自信起来,原来减弱了的兴趣又会增强起来。
第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俗语云:“磨刀不误砍柴工。”在砍柴前来磨刀并不立即去砍柴,虽然费一些时间,但一旦当刀磨得很快,砍柴的速度与效率会大大提高,砍同样的柴反而用时比未磨的钝刀少。学习方法就是孩子的刀,要学习成绩好,就要掌握正确有效地学习方法,用主动学习来代替过去死记硬背的被动学习。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孩子的学习效率才能提高,当学习压力变小了,学习变得轻松了,在学习上不再受挫而是充满了成就感,充满了自信,孩子才会对学习有兴趣,学习成绩才能不断地提高。
第三,合理安排孩子做功课的时间。
刚开始时,时间不易过长,中间一定要有几分钟休息,让他活动活动,休息一下,放松头脑和心情。在孩子学习时一定要让孩子保持心情愉快,这样他的身心才能进入兴奋的状态,学习才能逐渐变成简单的事情。
第四,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做功课的时候,不要让孩子依靠父母的帮助解决困难。应让他从经验中吸取教训,有困难的时候,家长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鼓励他独立思考,不要养成孩子的依赖性。
第五,不要急於求成。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不能强迫孩子学习,逼得太紧的话,孩子会变得焦虑、厌烦,使他感到学习是件"苦差事",潜意识中产生反抗的情绪,因此变得善忘,一下子就会把刚学过的全部遗忘。若家长再加以责骂、鞭打,"火上加油",就会大大打击孩子的学习情绪,乃至对整个学习生活失去兴趣,其後果不堪设想。轻者会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重者会发生出走、轻生等事件。做父母的责任,应敏感地发现孩子的兴趣,从孩子本身的爱好出发,并按照孩子自身学习兴趣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地加以培养。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成绩不好时,想方设法给以鼓励、引导,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便可使孩子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六,不要与别人攀比。
当孩子取得一点进步、成绩有所提高时,要善於表扬,不能吝啬赞美的语言,更不能与别人攀比,否则孩子会产生反抗心理、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不自觉地放弃进取。
第七,适宜的学习环境。
为孩子布置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使他不受干扰,安心做功课。父母也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喜欢看书,不断学习,经常带孩子看看书展、逛逛书店,不时买几本自己喜爱的书或为孩子买几本适合孩子阅读的书,这样有助於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家长要注意到,学会承认自己在教育上有失误,有没有下功夫从小培养好孩子的学习习惯,教育态度是否恰当,方法是否过於生硬。家长应该在自我反省基础上跟孩子倾心交谈两三次,检讨自己的缺点,听听孩子心里是怎麼想的,跟孩子一起下决心,一点一点赶上去。家长千万不能重复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做法,也不能放弃教育的责任。家长的态度是孩子转变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