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的活力
有人曾说过: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
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
动中并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
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性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
程,
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
又可以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同时培养
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些日常信息,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生活中以
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
,
它们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的激情,
而浓
厚的兴趣能激励人不断的进行探索,从而产生探究的动力。
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力呢?对此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
尝试:
一、
借鉴“生活世界”的信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细致入微的渗透生活观念,
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近生活,
并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引
入“生活世界”
中常见的场景和问题,而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问题能诱发和激起学生
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
例如在学完初二内容《大气压强》后,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提了一个问题:
“你们
在打吊针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问题一出,学生们就议论开了,通过了几分钟的讨论、归纳,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他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发现:
(
1
)输液瓶口插了两根管子。
(
2
)药瓶要吊在高处。
(
3
)输液瓶如果挂得太低,或输液瓶里没有了药液,血会倒流
(
4
)药瓶中的药液是匀速滴注的
对他们的发现我作了高度的评价,
并对此原因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可能是受我的影响,
学生的探究热情也很高涨。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几个问题,
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
先通过
组内讨论共同拿出一个最佳的答案,
然后进行组际交流,
随着讨论甚至争论的不断展开,
他
们很快就解决了一个个的疑问。
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传统的教学是由教师提出问题,
再由学
生来回答,
学生的思维方式、范围都受到了限制,
而这种由学生提出问题,
再由学生想办法
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它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而当他们的思维产生困惑时,
他们就
会主动地与别人进行合作与交流。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学提出问题的能力,
又培养了他们的
合作意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们思维活跃,
思路开阔,
每个人都争着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整堂课就在学生讨论、
探讨中进行着,
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
“个人
意义和价值”
,
并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
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活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没有兴趣,
学习就会变成很枯燥的事情而难以维持。
但如果兴
趣没有发展成为稳定的求知欲,学生就不可能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产生理智感。
二、
利用信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积极的思维往往是由疑问开始
的,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置疑问情境,
教师
创设的情境越新颖,
刺激性越强,
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探究
的欲望。
在学习初二《摩擦力》内容时,我首先播放一段录像:
“一个清洗工坐在一块仅依靠一
根绳子吊着的木板上,
他正清洗着高楼模墙,
并通过松放绳子的一头使自己能自如地移动。
”
当看完录像后,
马上就有学生问到:
“为了不使自己掉下来,
他是不是要用很大的力来拉住
绳子?”
没等我开口说话,就有学生反对说“不对。”
另一个学生也接着说“我看他的神态的动作,不象是要用很大力的样子。”
„„
通过同学们七嘴八舌的争论、猜测,大部分同学都有了共识“是不要用很大力”,但紧
跟着又有同学提出了新的疑问
“那他为什么不会往下滑呢?”
这时的同学们正处在一种
“心
求通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都想跃跃欲试,但也都欲言而不能。趁势我展
示了本堂课的课题《摩擦力》。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