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从隋设立分科,诞生科举,到唐代的完善和发展,再到明朝的八股取士,后来一直到清朝末年洋务运动和毋须变法中的京师同文管和大学堂,最后到科举的废除

这究竟给了我们当代教育有什么启示?

大家帮帮忙忙找找答案

回顾历史,反思当下,前车之鉴,理当汲取。

科举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取士的公平性,尤其在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环境中,一些贫穷的文人通过寒窗苦读,科举入仕,挤入上层社会,体现了学而优则仕,也为统治阶级提供发展了一些人才。但尤其是八股取士制度,让学校教育彻底失去了统治阶级办学的初衷,大量的平庸之辈侥幸上士,而真正的饱学之士和济世之才被挤出士外。学校成了连统治阶级也无用的废地。

科举制度的根深蒂固,让人们无法抹去它。当代,我国的大学考取制度是目前人们普遍认为仍然比较公平的考试录用制度,这是基于人们还没有找到比之更好的办法。但它的缺陷又是有目共睹,尤其在国际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用人制度必须改革,否则,学校教育就会偏离教育的真谛。高考的指挥棒仍然对学校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局面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

一个制度如果不改革不完善,不顺应时代,走向僵化是必然的。古代的科举制度严重的后果足以让我们之引以为戒,我们在不应因高考的弊病而否定高考制度的同时,也应从考试内容和方式着手对当代教育进行革新完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5-10
你好.
我前期正好看过一篇文章,这里就记忆来说两点:

1.谈论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一个惯常的误会需要消除,就是在本质上,它是一个文官选拔制度,而不是文学创作才华和经典阐述能力的考察制度.

2.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是科举,中国古代该如何来自己的官吏呢?这实在是政治学上的一个真正的大问题.不管何种政权,何种方略,离开了可靠,有效的官吏网络,必定是空洞而脆弱的;然而仅仅可靠,有效还不够,因为选官吏不比选工匠,任何一个政权只要尚未邪恶到无所顾及,就必须考虑到官吏们的社会公众形象,不仅要使被管理的百姓大致服气,而且还要让其他的官吏乃至政敌也没有太多的话可说,那就需要为官吏门创造或寻求一种资格;这样做已经是够麻烦的了,更麻烦的是中国的版图如此辽阔,政权结构如此复杂,需要的官吏数目也是十分惊人;好不容易把一张网络建立起来了,但由于牵涉面太大,偶然性因素太多,过不久自然会发生种种变更,时间长了还会出现整体性的代谢,因此有要辛辛苦苦重新寻找线头,重新灌接....这一连窜的难题如此强烈的摆在历代帝王和一切意欲问鼎九州的政治家面前,躲也躲不开.全部难题最终归结在一点上:毫无疑问需要建立一种能够广泛承认\长久有效的官吏选择规范,这种规范在哪里?因而,从最初的世袭到推荐再到后期的隋朝的九品中正制,都是围绕着它而产生的.最后产生了历史中的"科举".

3.过度的追求.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所遇到的最大悖论,产生在包围它的社会心态中.本来是为了显示公平,给全社会更多的人递送鼓励诱惑,结果九州大地全都成了科举赛场,一切有可能识字读书的青年男子把人生的成败荣辱全都押在里边,科举考试的内涵大大超重;本来是为了显示权威,堵塞了科举之外的许多不正规的晋升之路,结果别无其他选择的家族和个人不得不把科举考试看成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恶战,创设科举的理性动机渐渐变形.遴选人才所应该有的冷静,客观,耐心,平和不见了,代之一轰轰烈烈的焦灼,惊恐,忙乱,激奋.不就是考一点文化知识吗?不就是看看哪些人有担任行政官员的资格吗?竟然一下子炒的那么热,闹的那么火,---1000多年都凉不下来,几乎把长长的一段历史都烤出火焦味了.

科举像一面巨大的筛子,本想用力的颠簸几下,在一大堆颗粒见筛选良种,可是实在颠簸的太恨太久,把一切上筛的种子全给颠焉了,颠坏了.

可以说科举制度给中国历来知识份子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几大遗传,
1.侍机心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朝为田舍郎,幕登天子堂","十年寒窗人不识,一举成名天下知"...诸如此类的等待,苦熬....在隐忍中期待,在期待中隐忍;

2.骑墙态势.科举制度使中国多数读书人成了政治和文化之间的骑墙派,两头都有瓜葛,两头都有期许,但两头都不着实,两头都难落地.科举制度选拔的是行政官员,这些前不久还困居穷巷,成日苦吟的书生,一旦及第之后便能处理行政,裁断诉讼?....答案你我可知.

3.矫情倾向.科举既把读书当作手段,把作官当作目的,文化学和政治学上的人性内核也就被抽离;科举的成败关及家族伦理的全部荣誉,于是家族伦理的亲情牵累也就必须顾及大局,奉献给那种没有期限的苦度,别离和期待.一来而去,科举便与正常人情格格不入,至是引出一系列家庭悲剧.

综观历史,对科举制度弊病的发现和整治,大致可分为两大截:唐宋为良性整治阶段,明清为恶性整治阶段.在良性整治阶段也有恶性冲撞,但就整体而言当时的科举制度还瑕不掩瑜,种种整治或多或少带有试验性和创建性;在恶性整治阶段也有明智的举措,但机制性的痼疾已多方面发作,任何一种整治都会带来一系列更严重的毛病,于是整治越来越严,毛病越来越深,再也解脱不了.

到最后,轮到八股取士了.八股文的毛病首先不在形式而在内容.这是一种毫无社会责任和激情,不知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的昏庸考试方式.全国士子为通过这项考试一年又一年的钻研八股文的写法,结果造成了大量的废物.

事情到了19世纪后期,国际社会的参照系生楞楞地出现在中国文人面前,无情的多方面对比强烈的让人眩晕.1000多年前当科举制度刚刚盛行的时候,中国在世界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啊!科举制度不就是要为这个形象增色添彩吗,怎么增添了1000年反而成了这副摸样?是中国上了科举制度的当?或是科举制度上了中国的当?都无从考证,无从说起,要做的,只是你我的反思.

科举到清末是废除了,到新中国也有了新式教学.可是这些却没能从制度上解决管理人才的选拔问题.我们记得,科举制度在它产生之初首先是一个人才选拔制度而不是教学制度,它在教学上的恶果只是它后期发展的副产品.副产品的恶果被阻遏了,而前余年前这一制度的设计者们的宏伟初衷却一直没有找到一种更有效的制度去替代.新型学者在成批的产生,留学外国的科学家也在一船船的回来,但管理他们的官员又是从何产生的呢?而如果没有优秀的行政管理者,一切学者,科学家都会在无序状态中磨耗终身,都会在逃难,倾扎,改行中折腾得精疲力竭,这已被历史反复证明.

这一切正在改,我们都需要努力.这里说下:我们民族至今还没有世界级的CEO,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个悲哀!

参考资料:深思

第2个回答  2008-05-15
科举作为古代一种大规模社会考试,已退出历史舞台近百年,但作为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带给当代教育深刻的历史启示:改革考试内容,选拔合格人才;拓展考试功能,凸显独特优势;严明考试纪律,提高考试质量。

科举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取士的公平性,尤其在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环境中,一些贫穷的文人通过寒窗苦读,科举入仕,挤入上层社会,体现了学而优则仕,也成为统治阶级提供发展的人才。
科举制度的根深蒂固,让人们无法抹去它。当代,我国的大学考试制度是目前人们普遍认为仍然比较公平的考试录用制度,这是基于人们还没有找到比之更好的办法。但它的缺陷又是有目共睹,尤其在国际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用人制度必须改革,否则,学校教育就会偏离教育的真谛。高考的指挥棒仍然对学校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局面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一方面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搞免费教育,另一方面高额的择校费让人咂舌。高分低能,本科毕业的进高职的回炉现象已经很严重了,这让我深思:现代的科举制度如何改革?古代的科举制度严重的后果让我们之引以为戒!
第3个回答  2008-05-01
我们不难发现,持续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曾经闪耀过璀璨的光芒。在科举制消逝了近百年 的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科举时代所积淀的传统文化之无处不在。在经历了盲目而激烈的批判之后,科举制又 渐渐为世人所慎思、所吸纳。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大规模的国家考试,科举以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政府官职为鹄的 ,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产生过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从教育的角 度看,由于深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封建时代办学的目的是“储才以应科目”,足见科举对教育的影 响之大。科举废除已近百年,其对教育的影响却弥漫并积淀为现实基因的一部分。探讨科举制下考试与教育的 关系,有利于我们今天的教育考试改革鉴古知今、趋利避害。
第4个回答  2008-05-01
教育是培育人才的,学生是学习知识增长能力的。如果学习后不能在世上生存,还不如不学。所以,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才行。不要读死书,上学就为了能生存的好一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