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李进成老师的《教师怎样说话才有效》一书,这本书通过生动活泼的事例,主要以话题的形式阐述了作者的观点。这本闪烁着作者教育智慧的书籍,有理论,却不艰深晦涩,着实让人喜爱。
看完这本书,我的感受是: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老师在跟学生讲话的时候不必要说一大堆的道理,但要积极思考处理眼前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怎样才能使老师的话更有效,我觉得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面对班级学生犯的错误,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愤怒,然后很有可能就是噼里啪啦一顿批评,这时候我们所说的话有可能就会失去原本的理智,但是往往在我们一番慷概激昂的批评过后,对于学生没有什么触动,有时甚至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所以遇到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兴平气和来了解事情,最好的了解方法就是倾听,听一听孩子自己是怎么说的,其他的同学是怎么说的,然后再作出判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样的效果要好很多。
在这方面有一个真实的案例,几年前在我们班上有一个张X同学,我发现他一周好几次作业不做问他原因他就是不肯说,因为我知道他是非常内向的孩子,所以我没有很激烈地批评他,而是每次都让他在学校补做,终于有一次,他说是因为讨厌妈妈。通过了解我知道他妈妈是个性格爽快的人,每次碰到他作业没完成或者完成得慢了,他妈妈就会不分场合地数落他,这让四年级的孩子觉得没面子,于是他就存心跟妈妈作对,偏不做或者乱做作业。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我就跟他说:“妈妈做得不对的地方老师来跟她说,如果妈妈改了,你也改掉自己不做作业的坏习惯,怎么样”。他冲我点点头。后来就找他的妈妈进行了谈话,告诉她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我建议他在别人面前要给自己的孩子留面子,不要总是在教室里或者是亲戚朋友大声说他的不是,而是应该学会鼓励他,有一点进步就表扬。于是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面,我总是趁傍晚他妈妈来教室的时候大声地表扬张X:单词默得比以前好了;今天上课举手了;周测试有了一点进步等等小事。他的妈妈也很配合,每次都很开心地表扬他。渐渐地,这个孩子就不再有抵触妈妈的情绪了,作业也都能按时完成了。我想如果他不肯说出不做作业的原因而被我大骂一顿的话,估计他对我也会产生那种抵触的情绪,那么不做作业的次数肯定会更多吧。
我们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与孩子交流时,应当自觉地发现孩子的可爱之处,自觉地关注成绩以外的东西,如孩子的心理、人格与品性等。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学生,才能真正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要单纯地对孩子说:“你真棒!”、“你是个好学生”之类的话,因为这会让孩子觉得他各方面都做得都很好了,而这是很不现实的。所以你必须特别强调那些使你满意的具体行为,你的赞美越具体,孩子对哪些是好的行为就越清楚,遵守这些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正如一位哲人说过:“只有真实的赞美才能最打动人的心灵”。去年我就在我们班做了一个尝试,在学期结束前一个月我就对孩子们说:“今年老师在写评语的时候,希望能写出你的几个优点,但是我希望在这段时间你能把自己的优点放大一点,让老师看到!”在后面一段时间里面,我觉得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比较有用的,我也会适时在午会的时候进行表扬,然后对于我写评语也很有帮助。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