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1、 课程的内容体系突出基础性。内容体系按基础课的性质和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分类,由牛顿力学、热力学和分子动理论、电磁学、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组成。本体系符合工科大学物理的教学规律,以及学时少和一般无后续物理课的实际情况。
2、 合理配置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讲清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和难点,重点放在基础性强、适用性广、对高新技术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上,并适当顾及广度。这类似于盖房子采用“桩基础”。
3、 保持前沿性和先进性。结合物理学研究的进展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精讲经典,加强近代,联系前沿,激发创新。(1)加强近代物理基础,压缩和优化力学、电磁学和光学,加强量子物理和统计物理;增设近代物理和高技术物理基础两门新课。(2)经典物理教学内容现代化:以现代的观点重组经典物理的内容体系,联系物理学的最新进展和高新技术。(3)对物理学的前沿内容进行普物化。
4、 重组课程内容,形成了由7门课组成的大学物理系列课。
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1、 适应培养非物理类专业研究型人才的课程定位和按照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理念向研究型教学模式转化。按照新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调整更新课程体系内容,落实讲授、讨论、作业、考试考核、教材等教学要素,提升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功能。
2、 讲课主要是讲重点、讲难点、讲思路、讲方法;既注意严格的逻辑推理又进行渗透式、归纳式、讨论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在原有4门课的基础上,形成了由7门课组成的大学物理系列课。适应学分制,为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的同学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恢复和建设小班物理讨论课。培养学生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天不怕、地不怕”的创新精神。
4、 实施SRT计划,鼓励撰写读书报告和小论文,培养科学研究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5、 改革考试和考核方式。期末成绩由期中、期末、测验、小论文和作业等成绩综合评定。考试采用闭卷、开卷、半开卷(例如允许学生携带一张抄录公式的A4纸)和口试(仅对考试成绩优秀和不及格的学生)等方式。有的教师还采用“资格考试”,考已经做过的作业题。如果资格考试不及格则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抄袭作业的现象,对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一定作用。命题重视对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测试,,有的题目可以有多种解答,体现教学改革和教师的教学个性。
6、 以电子教案为重点开展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课堂教学以电子教案为主线,配合演示实验、CAI课件、录象、胶片投影,网络资源以及黑板和粉笔等教学媒体,充分发挥各种手段的功能,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清华网络学堂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网站,包括电子教案在内的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开展网络自学,答疑和教师-学生、助教-学生、学生-学生间的网络讨论。
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1、 坚持“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这一理念,强化课堂物理演示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现象、模型、概念和原理的深入理解,培养了学生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普遍欢迎。有些学生主动参与有组织地研制新的演示实验仪器,有些奥赛获奖可以免修大学物理的学生,被演示实验吸引都主动的来上大学物理课。
2、任课教师努力把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例如把声致发光研究成果做成演示仪器推进课堂,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演示和对气泡核聚变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这一新领域。有的学生对此产生兴趣,主动要求到这个课题组作SRT和毕业设计。
3、研制一批研究型演示实验,演示那些不是一看就懂、需要认真研究思考的物理现象。在演示实验走廊和物理趣味演示厅中学生可以动手作实验,为学生研究物理问题和作SRT 提供了条件。
4、指导学生编制模拟教学内容中的物理过程的软件(例如演示分子动理论的课件),有助于学生对物理过程的直观、动态理解,在课堂上演示则弥补了有些微观过程无法通过仪器演示的困难。还有的教师把编程模拟物理过程列入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受到综合训练。
《力学》,《热学》,《线性代数》 ,《高等数学》,《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微机原理》,《C语言》,《数理方法》,《电磁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原子物理》,《光学教程》,《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电子技术》,《统计物理》,公共课若干
参考资料: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