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习,明明定好了目标和计划。却又懒得去做怎么办?

想学习。明明定好了目标和计划。却又懒得做怎么办。

为什么会有这种拖延问题呢,因为你有充分的理由。比如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完成不了,反正也完成不了,所以就破罐子摔破。或者虽然要学的东西不多,但是我还有其他事情要忙,反正也不多,改天抽个时间学一下就好了,或者忙着玩游戏,活着忙着出去玩,只能不断的后推,结果明天又明天。

“学习拖延症”虽然不是真正的病症,但是形成了这个坏习惯,对学习的影响是非常致命的。

患上了这个病症,人会变得惰性十足,就完全丧失了学习的斗志。一个学生是非常需要学习斗志的,要有不服输的气概,这样才能勇攀高峰。但是你学习拖拖拉拉,把它看成一种不得不完成的负担,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你怎么可能有勇气去面对学习中更多的困难呢。最后的心态就是虱多怕痒,债多不愁。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拖延症

一是性格所致,有的人平时做事风格就是拖拖拉拉,动作比较慢一点不急。不仅是学习,工作中,生活中的个人风格都是慢悠悠,无所谓的样子,这种性格带入学习中,自然也讨不得好。应该要静下来好好思考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性格,从生活开始,到工作中,到学习中,彻底的改变自己这种慢悠悠拖拖拉拉的行事风格。

二是害怕吃苦。现在很多人年轻人从小是娇生惯养,没有吃过苦受过累。平日各种烦心事都是父母包办。自己做事是畏缩不前。当面对工作也好,学习也好,总会不由自主的退缩,

对他们来说这是一座大山,能躲就躲,能拖就拖。

三是盲目乐观。与害怕吃苦的人相反,对自己过分自信,感觉不会有问题,即使成绩一般般,但是完全没有危机感。认为积累下来的学业只要自己认真,三五天就搞掂,没有必要弄的那么辛苦,最后的结果往往就像小学生的寒暑假作业,总是积在最后几天哭着完成。

四是无所畏惧。反正已经破罐子摔破了,这些证书能考的下就考,考不得也没什么大的损失,纯粹随便试一把,看看能不能蒙得到,这类是对自己将来毫无规划,没有目标,内心也没有动力,一切都已经无所谓。

迈出第一步克服拖延症

如果你十分畏难学习任务,经常拖延,那么你可以尝试,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就像初学有用的人,面对深不可测的泳池,在池边缩手缩脚,真的一跃而下,也就这么一回事,并没有你想象中的困难。也许你的学业很重很多,但是你千万别让畏难的情绪先入为主。而是先打开书本学起来,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学习任务,先着手去完成,把容易的先解决了,可以获得成就感,提升信心,体会到了轻松愉悦的感觉,对学习的情绪也从畏难渐渐转为轻松,产生对学习的间接兴趣。

什么是学习的间接兴趣,就是对学习过程没有兴趣,但是对结果有兴趣,比如背英文单词枯燥无趣,你可能没有兴趣,但是要想到能强化英文水平,可以考取相应证书,提高工作岗位竞争力,收入,扩大自己的就业范围,方便出国旅游,等等可以预期到的美好结果。有一个可以预期到的美好目标可以极大的引发你的积极性。心态好了,斗志高昂,也许就能一鼓作气完成当天的全部作业。相反如果一上来就做自己最头疼的内容,步履艰难,厌烦之情油然而生,极有可能就找个借口放弃改明天再学了。

其实,学习的拖延症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关键是要自己能管理自己,否则将危机你一生的学习,古人早已经告诫了我们: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月,万事成蹉跎。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7
讲道理,孩子也许对道理的理解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
一 子不教,父之过。严厉,这个方法虽然老土,但传统。自然不能太过了,应该有所奖励。
二 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没有知识的人都在干些什么,每天辛苦十多小时的水泥工,每天都在打扫着公路的阿姨。每天辛苦耕田的爷爷。
知识改变命运,
如果他想要做一个天天晒十多个小时的体力活,辛辛苦苦只是赚到吃饭钱的人。就由他去吧!
如果他会思考了,就叫他定个方向,现在学习不一定有前途。问他的兴趣和爱好,并在那方面加以研究,并给予支持,在一边学习中一边掌握别人不会技能。
在未来,他也会有所成就。
也许严厉带来的是未来的孩子不会感激你,但你什么都不做的话,未来的孩子一定不会感激你。

1、学生懒惰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要在短期内改变很难很难。家教多讲无益,应有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做题,通过做题发现他的问题,帮助他解决。懒惰的学生常常听听都懂,做做不会。主动学习不现实,只有用被动的方式,让他做题。你少讲他多做,在做中提高。
2、家长请家教是希望看到立杆见影的效果。培养兴趣一般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楼上说的在理,但对家教而言未必合适。一次家教会了几道题,这些家长是懂的。特别是原先错的,现在做对了,家长能马上看到效果,对学生来说,也有利于增加学习信心,家长会觉得俯尝碘妒鄢德碉泉冬沪这钱花得值。
第2个回答  2020-10-07
你得放下一切,在认真学习的过程中,你得不玩游戏,不看电视,不看漫画书等。你如果能保持一个月,那我要恭喜你了,你能认真起来了
第3个回答  2020-10-07
这是种病,得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