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迎面吹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理念和当前教改精神。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探索,也促使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不管课程是如何变革,如何发展这都离不开课堂。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由得要思考,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来提高课堂组织能力呢?以下是我的一些初浅的看法:一、提供信息,激发兴趣是提高课堂组织能力的前提条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参与的动机,才能学好数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选择一些新颖有趣的素材,通过组织一些鲜活的信息材料,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才能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学习内容并不陌生,并不乏味,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有利于教师提高课堂组织能力。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师:我们的校园是个很美丽的校园,有绿树、红花、还有一块块的草坪同学们,你知道办公厅前那一块长方形的草坪和六丙班教室前的那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坪,哪块面积大吗?要比较哪块面积大,该怎么办呢?就这一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们在讨论着,在商量着,在比划着,在画图着努力去寻找解决的方法。这样的学习氛围,教师只要适时给予指导启示,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二、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组织能力的重要因素。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和逻辑性,大多数学知识点是数学课堂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或者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总是既感受到熟悉,又感到陌生。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有了强烈的欲望,学生就会自觉地利用自己的原有知识和依据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只要教师稍微点拔激趣,都会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教学质量。反之,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学生原有知识与能力,纯粹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这样学生对学习就会感到的陌生,对之没有一点吸引力,很乏味,就会产生厌倦感,不管教师怎样提问启发,都会觉得无以插手,这样很难组织起来。可见,利用学生原有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组织能力的重要因素。例如,小数乘法计算的教学。小数乘法计算是在整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授新课前,可先复习整数乘法计算和因数与积的变化关系,接着启发学生思考:①同学们对整数乘法计算掌握的很好,你能计算小数乘法吗?②可以怎样计算?然后让学生尝试完成。通过这样的处理,学生很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去,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组织能力。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提高课堂组织能力的重要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们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探索的内容、空间与机会,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让学生有事可做,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新知,在活动中学会合作。课堂气氛活跃,时效不小。这样的课堂组织方法不是很好吗?学生能在课堂中施展拳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如,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只用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这样一句简短的话语把学生带入思维的境地。各个小组都在忙碌着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动手拼,计算演练,终于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有的小组用两个完全一样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小组把一个梯形剪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有的小组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来推导,方法灵活多样,课堂气氛活跃,人人都参与到活动中,就大大地提高了教育质量。这正是课改所倡导的。可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提高课堂组织能力的重要方法。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提高课堂组织能力的重要手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教师在课堂中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学生中存在着个别差异,有优等生,有中等生,还有后进生,有爱提问题的学生,有金口难开的学生,有胆大妄为的学生,也有胆小如鼠的学生这许许多多的个体差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不能仅仅以分数衡量一个学生。应尊重每一位学生,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倾听并尽力解答学生的提问,这样就能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也能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尊重。同样学生对教师也会从内心里产生崇敬,这样教师和学生就好像形成了一个磁场,教师一句简短的话语,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会深深的吸引着学生。在课堂上,面对后进生,教师更应投入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帮助,让他们那笨重的小手慢慢地举起来。当这些后进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时也应说一些鼓励的话,让他们有体面地坐下,很平静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总之,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我们教师应多一些赏识学生,尊重学生,这样学生也会对老师产生崇敬感,慢慢地喜欢上老师,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提高学生之问,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这样的亲和力有助于提高课堂组织能力。总之,面对新课程,我们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学会奖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情境和学习氛围,尊重个体差异,赏识每一位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堂组织能力。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